法治的根基在于以法律守护正义,以正义滋养权威。本文从公平正义与法律权威的互动关系出发,探讨如何在新时代筑牢法治生命线,并为公众参与法治建设提供实践指引。
一、公平正义:法治的核心价值追求
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灵魂,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,要“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”,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。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从三方面发力:
1. 司法程序的透明化:通过立案登记制改革,全国95.7%的案件实现当场立案,解决了“立案难”问题,降低公民诉讼门槛。
2. 案件处理的精准化:例如检察机关在“昆山反杀案”“赵宇案”中认定正当防卫,明确“法不能向不法让步”的司法理念,平衡法律与人情。
3. 公共利益的主动保护:公益诉讼制度在生态环境、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,近五年挽回国家损失93.5亿元,体现司法对公共利益的守护。
实用建议:公众可通过“中国裁判文书网”查阅典型案例,了解司法裁判标准;遇到法律纠纷时,善用法律援助制度与跨域立案服务,降低维权成本。
二、筑牢法律权威的根基:制度与实践的双重保障
法律权威的树立既依赖制度设计,更需通过实践积累公信力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”,其核心在于:
实用建议:企业可建立合规审查机制,定期排查法律风险;公民可通过“12309检察服务中心”举报违法行为,参与司法监督。
三、破解法治实践难题:从理念到行动的改革路径
当前法治建设面临三大矛盾:群众对公平的期待与司法资源不足的矛盾、法律刚性与社会复杂性的矛盾、传统治理模式与现代法治需求的矛盾。解决路径包括:
1. 繁简分流机制:通过认罪认罚从宽制度,实现80%以上刑事案件快速审理,释放司法资源处理疑难案件。
2. 法理情有机统一:上海检察机关在办理家事纠纷时,引入心理咨询师参与调解,将法律裁判与情感疏导结合。
3. 基层治理创新: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通过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,将60%以上矛盾化解在诉讼前。
典型案例启示:某地法院在处理农民工欠薪案件时,联合人社部门建立“绿色通道”,平均结案周期缩短至15天,体现司法为民的温度。
四、构建全民参与的法治生态:从认知到认同的升级
法治建设需要公众从“被动守法”转向“主动护法”:
行动指南:
让法治成为可感知的日常生活
守护法治生命线,需要将抽象的价值转化为具体的制度设计,将专业的法律语言转化为民众的行动共识。正如“枫桥经验”所揭示的:当每个人都能在纠纷解决中感受到程序的公正,在权益维护中体会到规则的力量,法治才能真正成为社会运行的血液。这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,也是每个公民共建共享的文明成果。
标签: 法治生命线是指哪些线 法治的生命线